当前位置:清歌>其他类型>开局盘点历史十大明君> 第88章 大唐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8章 大唐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2 / 3)

其来的战乱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各地纷纷起义,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秩序几乎崩溃。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朝廷急需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来稳定局面。

封长青、高仙芝等将领相继被冤杀,这使得唐玄宗陷入了困境。此时,唐玄宗急需寻找能够扭转战局的名将,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郭子仪和李光弼横空出世,成为了唐玄宗的救命稻草。

唐玄宗果断地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河西战事。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寻求其他优秀的将领来负责河北、河东地区的平乱事务。郭子仪深知李光弼的才华,于是强力推荐了他。公元756年,李光弼终于被朝廷重新启用,与郭子仪一同肩负起平叛的重任。

两人并肩作战,紧密合作,共同抵御着叛军的疯狂进攻。他们凭借出色的军事智慧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坚强后盾。在评判行动中,李光弼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能力。

在常山之战中,李光弼率领万余名各族士兵,奋勇杀敌,成功夺取了叛军占领的常山。这场战役中,他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率领的2万多军旗,让叛军节节败退。李光弼的英勇表现,不仅为大唐军队赢得了宝贵的胜利,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人们对战胜叛军的信心。

此战之后,常山郡几乎尽数被朝廷收复,李光弼的威名也再次传遍了大江南北。之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合兵一处,在嘉山之战中大败叛军,斩首四万余人,史思明也几乎被当场干掉,披头散发、狼狈而逃。这一战使得叛军老巢范阳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各郡军民纷纷杀掉叛军守将,归顺朝廷,扭转了前期唐军被暴打的局面,使得朝廷士气大振。

原本,李光弼计划只要哥舒翰固守潼关,拖住叛军的主力,自己和郭子仪率军直捣叛军的老巢范阳,然后前后夹击,一举歼灭叛军。这些建议和策略都展现出了他的深邃眼光和卓越智慧,如果能够得以实施,安史之乱根本不可能持续八年之久。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就在李光弼等人准备实施这些策略和计划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唐玄宗李隆基却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开始对军事行动进行过度干预,强迫潼关的大军出击。结果,唐军在与叛军的战斗中遭遇惨败,通向关中的大门被彻底打开。这一事件使得李光弼等人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也让大唐王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危机之中。

在唐玄宗逃亡蜀地的途中,太子李亨选择北上临武,并在此称帝,即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立即下令让李光弼和郭子仪等将领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叛军的进攻。随后,唐肃宗任命李光弼担任户部尚书、太原尹、北京留守以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负责镇守北方的重要城市太原。这时,李光弼已经达到了“出将入相”的最高成就。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李光弼深知自己必须全力以赴,以报答唐肃宗的信任和期望。当时的“北京”实际上指的是太原,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唐代时期,曾设有五个都城,其中太原作为北都,地位举足轻重。

稍微了解地理历史的人都知道,河东乃是关中地区的门户,如果河东被敌军占领,那么位于河东后方的唐朝流亡政府将会面临绝境。而太原作为河东的核心重镇,同样也是河东的门户,其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失守,大唐的命运将岌岌可危。然而,此时的唐朝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无法再调集更多的兵力支援,只给了李光弼区区五千人马。李光弼抵达太原后,四处招募当地军队,但总数仍不足一万。而他将要面对的,则是史思明率领的十多万叛军的猛烈攻击。尽管形势严峻,但李光弼并没有丝毫气馁或惊慌失措。相反,他凭借着对地形和敌情的深入了解,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和战略。小时候观看《地道战》时,我们常常被战士们神出鬼没的行动所惊叹。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李光弼就已经将地道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可以说是地道战的鼻祖。他组织士兵修筑城墙、制造投石车,并挖掘地道。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地道挖到了敌人的脚下。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叛军正在城下大骂守军,突然间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过不了多久,这些叛军就在城头上被当众斩首。如此一来,没有几个敌人再敢靠近城墙。在他的指挥下,唐军成功抵御了叛军的进攻,并斩杀敌军上万人。此战后,叛军元气大伤,再也不敢轻易进攻太原。李光弼在太原的坚守,为郭子仪收复两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尽管李光弼等人为抵抗叛军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领导的微操让这场战争变得异常艰难。随着唐军反击的号角响起,当时唐朝派出了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率领60万大军围攻相州的安庆绪。可是,皇帝手握郭子仪、李光弼这两张王牌,却没有任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担任总指挥。

然而,朝廷却任命宦官鱼朝恩为监军,由他来统帅军队。这种外行指导内行的做法,显然预示着战争的结果不容乐观。果然,当两军交战时,狂风大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