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五年在一片祥和中慢慢过去了,大周子民在平静中迎来了景泰的第六个年头。.xqqxδ捌 这一年的年初,南疆道大捷、辽东收复、北凉、平瀚退敌。 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一个巨大帝国复苏,乍一看好像这偌大的周朝迎来了中兴,但背地里实则暗流汹涌,民间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糟了。 新年一过,北境的三道就变得热闹起来,因为年幼的皇帝要圣驾出巡北疆三道,三道主官得提前做些准备。 即使常家和尘岳都是手握重兵的权柄之臣,但皇帝陛下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这是幼帝周承宣第一次离开帝都,谁都不能怠慢。 圣天城,慈宁宫 太后正坐在周承宣的身边不停的叮嘱着:“陛下,这次出去娘不能陪在你的身边,你出去要多听你舅舅话。 北境的风沙紧,还是边关,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燕戎蛮子,所以你千万别太靠近边境,就在内地走走就行了,只要面子上的功夫做足就可以了。” 此时的太后已经不是那位掌握朝堂权柄多年的女强人,而更像是一个慈母,在关心着即将出远门的儿子。 国舅爷上官泰清默默的坐在一旁看着母子两,一言不发。 “知道了母后,从早上到现在这个话你已经说了不下十遍了。”周承宣的眉头皱了起来,脸上略微有些不耐。 这几天宫里宫外都开始忙活了起来,再过四五天周承宣就要启程了,第一站就是最东边的平瀚道。 “唉,真不知道好好的搞什么巡边,在京城多好。”上官婉容不满的嘟囔了一句。 这次巡边的想法根本不是她和上官泰清的主意,完全是周承宣自己在朝堂上提出来的。 关键是事先没有和上官婉容还有这位国舅爷商量过。 周承宣提出来巡边之事时,满朝的大臣都愣住了,包括太后。 但是皇帝陛下都开口了,也没有人敢当庭提出异议,所以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母后,又来了,我出去走走不会有什么事的。”周承宣略微有些不快的说道。 嘴上虽然不满,但其实这位年幼皇帝的眼神中一直带着兴奋和雀跃。 自己从小就长在深宫之中,别说北境了,就连京城他都没怎么走过,怎么能不兴奋? 北境的一切都让他心生向往,就宛如即将出笼的鸟儿,欢腾不已。 最关键的是,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做决定,事先没有和太后商量,这种感觉简直太舒畅了。 从自己登基以来,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决定,都是由太后和那帮子穿着朱紫官袍的大臣替自己做的,周承宣根本插不上话。 年纪小的时候不懂还好,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周承宣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他逐渐的意识到皇帝一词的意义,所以才有了这次突然的巡边之举。 他要彰显自己的地位!告诉所有人,这个周朝是他周承宣说了算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见到这母子两似乎聊的有些不愉快,上官泰清连忙跳出来做起了和事佬:“太后,北境去年大胜,大败燕戎。辽东又刚刚收复,陛下此番出巡当能彰显皇家威严,又能振奋民心,突显天子仪德,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虽然北境苦寒,比不得京城舒适繁华。但陛下乃皇室血脉,历经一些风霜方能成就真龙之身,君临天下! 还请太后勿忧。” 上官泰清一边说一边朝着太后隐晦的使了几个眼色。 这一番话听得周承宣心情极好,连忙附和道:“母后您看,舅舅说的多好,您就放心的让我去吧!有舅舅陪着,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周承宣脸上满是得意之色。 上官婉容无奈的点头道:“去,当然让你去了。但是你得记得听舅舅的话,遇到事多和你舅舅商量,北境都是些舞刀弄剑的武将,偏蛮之地,记得多带些禁军,免得出什么乱子。” 周承宣一甩衣袖,颇有气势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北境的兵都是朕的兵,北境的臣都是朕的臣!能有什么危险?母后您就放一百个心吧。” 看到周承宣这么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太后眉头一皱,刚要再唠叨几句,却看到了上官泰清在隐晦的摇头。 无奈之下,上官婉容只好咽下了已经提到嗓子眼的话。 “母后,母后!” 一道略有些焦急的声音从殿门口传来,只见长公主周芷凤穿着一身锦衣华服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脚步还没站稳就喊了起来:“母后,我也要去!” “你去?去哪里?” “去巡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