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历史军事>三国新天子> 第十二章 董卓的发家史(中)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董卓的发家史(中)(1 / 2)

董卓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出山了,他跟随皇甫嵩同羌人从三月打到七月,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可这时朝廷却突然发下诏书,征皇甫嵩还朝。

原来皇甫嵩去年讨伐黄巾军的时候,在邺城看到宦官赵忠宅第的建制超过了汉制允许的级别,便上奏朝廷给没收了;后来另一个宦官张让问他索要五千万的贿赂,他不给;于是这两个宦官在灵帝面前告皇甫嵩的状,就把皇甫嵩给免了,收缴了左车骑将军的印绶,并销减封邑六千户。

可怜皇甫嵩,靠着自己平定黄巾的赫赫战功做到左车骑将军的高位才八个月,就因为得罪宦官给栽了。

言到这里,刘协心中默默叹了一口气。历史不能追溯,但那份懊悔却萦绕不去。莫说是董卓,就是刘协他自己都看不过皇甫车骑和卢中郎的遭遇。两人的沉浮很显然给了董卓很大的触动,面对昏庸黑暗的东汉朝廷,即使再有战功,又能怎么样呢?

皇甫嵩的战功可比董卓大多了,他转战大河南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平定黄巾之乱的第一功臣,汉末第一名将。可最后竟是如此下场,董卓他焉能不以己度人?他除了拥兵自重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当然,这番思绪是刘协换在董卓的心理和他那个现代人的眼光做出来的。坐在他这个汉末天子的份儿上,他第一反应的就是:皇甫嵩、卢植和朱儁这三人现在都在哪里?这三位能力又大、声望更足,更重要是脑筋还不转弯儿的家伙,正是朕需要揽在怀里好好呵护的大宝贝儿啊!

刘协眼珠子溜溜转了两圈,心中默默将这三人的名字记下,随后才一本正经再度听董卓诉说他的革命史。

皇甫嵩免职后,朝廷派司空张温接替他指挥,董卓被升职为破虏将军,和荡寇将军周

慎成为张温麾下的主力将领。同年十一月,张温同羌人战于长安之西的美阳,这时候韩遂是羌人的副统领(又一个三国名人登场了),张温的军队连战不利。这时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一颗流星光芒四射,划过天空,将韩遂军营照如白昼,战马嘶鸣不止,羌人非常迷信,认为是不祥之兆,军心大乱。董卓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敌军。韩遂等向西北退往黄河沿岸的榆中城。

不谙战事的张温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西北平叛可一举而定,于是派周慎带兵三万围榆中,派董卓带兵三万讨先零羌人。董卓认为分兵深入敌境,后援不继,易被敌骑兵抄击截断补给线,因此建议合兵一路,周慎军在前围攻榆中,自己在后作为接应。这是董卓出于对凉州地理和羌人作战特点的了解提出的正确策略,时任参军的孙坚也提出类似的建议(又一个三国名人登场了),但张温固执己见没有采用。结果真如董卓所料,周慎军在围城将克时被羌人断了粮道,军心恐慌大败而还。董卓孤军深入被围施展诡计逃脱,算是没有遭受损失,于是董卓一气之下带兵往扶风郡驻扎去了。

“张温?便是如今朝堂上的张卫尉?”刘协听到这个名字后,脑中蓦然又勾动了一根弦儿:历史上,张温这个家伙,可是被董卓随便找了个理由,扔到闹市中乱棍给打死了。难道这两人的梁子,就是在那个时候结下的?

“正是那腐儒匹夫!”董卓恨恨将酒樽拍在案几之上,忿忿说道:“这老东西本事不大,架子倒不小。当初召某家回营,痛斥大骂,还想将某家手下三万将士再度填入羌人的虎口当中!某家现在留着他,不过看在他还算老实的份上、留他这等老东西装点门面罢了。”

这一

句话中,刘协听到了浓浓的杀机。看来,两人之间的恩怨,的确就是结在了那件事儿上。

美阳大败之后,张温召见董卓,董卓故意拖延很久才去;张温以主帅的口吻责备董卓,可心中早已没有朝廷的董卓根本不听那一套。这个时候孙坚在一旁劝张温按军法“召不时至”将董卓处斩,张温担心杀了董卓以后同羌人作战没有依赖,没同意。

后人多怪罪张温当时不听从孙坚的劝说,这样以后就没有董卓之乱了,其实张温也有他的难处,他不懂军事,又新遭大败,两路主力就剩下董卓的一路还有实力了,董卓既有“保全军队”之功,又能征善战,深得军心,若真给杀了,军心不服,而且以后的战争就真没名将可用了。

两人所为,说不上谁对谁错,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念和坚守。只是当这两种理念在现实利益当中产生了冲撞之后,那一切就只能用鲜血来了结。这种事件史不绝书,为此,百年动荡亦是有过的。

张温在长安待到一八六年底才回雒阳。一八七年二月,韩遂又起十余万人入寇(此时马腾已登场加入韩遂阵营),东汉朝廷在凉州就全靠董卓维持局面了。而此时东汉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中原地区有黑山军、白波军(均为黄巾余部)的反抗,北方边境有匈奴、乌桓(少数民族)人的叛乱,东部青徐黄巾又起,南部江夏、武陵、长沙的起义此起彼伏,因此东汉朝廷直到一八八年十一月才向凉州派来援兵。他们不得不重新启用名将皇甫嵩为统帅,同时加封董卓为前将军,共同征讨。皇甫嵩运用疲敌之计,于一八九年二月在陈仓一战大破敌军,西线战场威胁暂时解除。

这段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