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不愿意走,就让他住着。”
李晋为了朝中的事情忧心,怎可能专门抽时间去理李奕。
面子李晋给了,既然老家伙想倚老卖老,就让他好好在太庙待着吧。
一直到三日后,李晋宣召陈之道议事时,隐约听到外面传来哭泣声。
“何人在外面喧哗?”
韩忠禀报道:“是吴王的儿孙在殿外哭泣,想让陛下将吴王从太庙中请出来。”
“吴王想倚老卖老,还想让朕给他面子?”
李晋问陈之道:“朕想要优先从各地的佃户中抽人去辽东,你觉得如何?”
“陛下若想要将万年县的百姓迁去辽东,自然没什么问题。”
“若陛下想要将别的地方的佃户迁去辽东,恐怕不太容易。”
陈之道没有明说,但李晋知道其中的利害。
大秦立国的根本是得到了地主阶层的支持,若将地主阶层惹怒,恐怕不好收场。
“就算朕将整个万年县的百姓全都迁到辽东,恐怕也不够。”
辽东靠近北方的草原和冰原,幅员极为辽阔,一个县的百姓撒到辽东大地上,连朵浪花都掀不起来。
“陛下不是还有新军吗?”
“人数终究还是太少了。”
数万的新军家属与数万的万年县百姓,让他们在秋收后作为第一批先头部队前往辽东尚可。
想要完全依靠他们将辽东建设起来却不太够用。
“还有什么办法吗?”
李晋看了一眼沉默不语地陈之道。
“若你提出来的主意让朕满意,让你进一趟国库未必不可。”
陈之道的脸上露出几分犹豫:“只要让官员和百姓们感受到更大的危机或者机会,他们自然不会将目光放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佃户身上。”
李晋闭着眼睛沉思片刻,忽然想起顾蔚然上的一道奏章。
顾蔚然带着数万新军在南洋征战,此时的南洋诸国,有接近一半的地方被顾蔚然肆虐了一遍。
他在奏章中提到,南洋诸国的气候极其炎热,水土条件优渥,有些地方甚至能达到一年两熟。
美中不足的是南洋诸国的百姓太懒,没有办法与习惯精耕细作的大秦百姓相提并论。
“若朕能给他们抓来一批战俘,让他们尽管剥削,你说他们会不会将手中的佃户给放开?”
陈之道仔细地在心中盘算着。
“只怕有些难,无论是匈奴、突厥甚至西域三十六国附近的昆仑奴,都不太擅长耕作。”
“若朕让顾蔚然将南洋的战俘带过来呢?”
“南洋人虽然惫懒几分,却比匈奴这些游牧民族更加熟悉农业。”
“到时候朕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战俘卖到北方各地,你说他们会放开手中的佃户吗?”
“只要价格定的合适,臣觉得有这个可能。”
相比于只会将手中作物的大部分交给自己的佃户,地主们自然会更加倾向于完全属于自己的战俘。
“价格的事就交给你,等到今年秋收结束,朕就将人迁往辽东。”
“过一阵顾蔚然会将一批优质战俘从南洋各国中带过来。”
“有一点朕要提醒你,要趁地主们对这些战俘不了解时,尽快把他们发卖出去。”
李晋的想法是利用大秦百姓们对南洋诸国的不了解,打一个信息差,让大秦的地主阶级看到好处。
“臣明白,若有需要的地方,臣会去找市舶司商量此事。”
李晋对陈之道的行为颇为满意,继续问道:“你可知朕为何要将你的京兆尹给下了?”
陈之道的心思剔透,先前北方地域集团的事情就是他向李晋提出的。
“臣明白。”
李晋借着万年县的事情将他的京兆尹去掉,目的就
是要给南方的官员空出位置!
“到时候京中的事情还需要你关注几分。”
“臣明白。”
“韩忠,带着陈大人去国库中吧。”
“谢主隆恩。”
如今的陈之道是李晋手下位数不多能用的干将,李晋自然不吝于对他的赏赐。
晚上,李晋正在看奏章,韩忠禀告道:“陛下,李敏大人求见。”
“宣。”
李敏到来,想必是查到了关于东厂的消息。
“臣锦衣卫指挥使李敏拜见陛下。”
“平身吧,东厂的事情查得怎么样了?”
李敏恭敬地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单。
“臣顺着先前左大人查案的线索一路追查,如今大致可以确定。”
“包括直隶总督孙泉,鸿胪寺少卿等一十九名五品以上的官员与东厂来往密切。”
“后宫中包括三德子等一大批在各位娘娘面前当差的宦官与东厂有所往来。”
“至于东厂中,几乎没有一个堪用的人手。”
砰!
李晋狠狠地拍了一下身边的龙椅扶手:“东厂的势力扩大到这个程度了?”
“还不止这些,据说前段时间,东厂在京城千户白佑与左大人搭上了线。”
“在京城中的行事更加跋扈
,甚至连京畿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