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杜立和高冉将自己的算计说了个大概之后,三人便一同开始行动起来,杜立和高冉自然是开始查探大唐官员插手商场运营一事,而陈丰则是开始运作书院一事。
提及这一点,陈丰还刻意在长安城之中拜访了不少鸿儒,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免又让一些人心生不满。
在陈丰与李世民商议此事之后,次日,圣旨就已经颁布下来,翠华山一带尽数划给陈丰,开办学院,这下整个长安城都震惊了,陈丰开办学院意味着什么?从前朝廷有官学,而如今陛下的圣旨里面明明白白的写着,是华东学院乃是私学,换言之就是私塾意味的学院。
且在圣旨颁布的当天,陈丰就公开了华东学院三不收的规矩,又一次让众人大跌眼镜,着实,陈丰的一个看似随意的行为不知道打败了多少人,然而就是这样的陈丰,却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推崇,因为陈丰的学院,招收学员不收束脩,也就是说不收学费。
从前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如果想要读书,就要交上一笔价值不菲的束脩,不少银子的,家里没有银子的也可以用粮食之类的抵付,那般都
已经能够让百姓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将自家的孩子送进去了,更何况如今陈丰的学院根本不收学费呢?
在有人推崇的情况下自然也有人看热闹,甚至想要看热闹的人还不少。
尤其是在陈丰亲自拜访了一些大儒之后,众人已经能够联想到,陈丰既然拜访了这些人,自然就是想要让这些人到自己的书院之中任职。
看了那些人的名字和身份,就有不少人觉得陈丰是在不自量力了,有学识有身份有能力,又受人尊崇的人会去他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什么华东书院教书吗?想想也知道这样的可能性非常小。
外界对陈丰应当算得上是毁誉参半吧,不少人觉得陈丰就是在哗众取宠,也有一些曾经私塾里的先生对陈丰非常不满意,毕竟曾经他们教书的时候可是收一笔价值不菲的束脩的,而陈丰不收束脩的说法一出来,顿时就显得他们很是自私。
但每个人都是要生活的,不是吗?他们没有陈丰的那个本事,所以在这种事情上面,他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做到完全不收束脩,靠这些东西吃饭的人,当然不可能完全将这些东西舍弃,不
然只怕是要饿死了。
不过,陈丰也并非完全不给这些人活路,甚至在陈丰抢了他们的饭碗之后,也派人到各地去搜寻这些曾经开办过私塾的先生,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够到华东书院任职。这样的行为也渐渐的抵消了这些人心中对陈丰的诋毁,毕竟陈丰给他们开出了不低的薪水,这样一笔钱财绝对比之他们之前所收的束脩要高出不少。
有这样的好事,他们自然乐颠颠的冲上来表示自己愿意。
然而陈丰的书院,也并非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进入其中任职的,那些私塾先生往往也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数千名被传有学识的先生,最终只留下不足一百位,对此,又有不少人成陈丰沽名钓誉之类,民间广为流传陈丰不将天下读书人放在眼里。
而对此,陈丰并没有做出回应,任由流言发酵当然不是他的作风,之所以没有回应,是因为他现在已经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外界对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评论。
或许就算是有时间他也不会浪费在应对流言这件事情上,从和李世民商讨这件事情之后,留给他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
,只有六七天的时间,扶桑国的来使就会进入长安城,虽然前面几天各国来使均由鸿胪寺来招待,但陈丰不可能完全不出面。
更重要的是,陈丰并不想自己在处理华东书院的事情的同时还要招待扶桑国来使,简单来说,陈丰就是不想要他们从自己的身上学到哪怕一丁点的东西,包括怎么处理学院这边的事情都不行。
要处理学院的教书先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场地的策划,包括学院的建筑,都要陈丰去一手掌控,如若不然,只怕情况并不会特别如意,而他想要的现代化建筑也在这一次的策划之中大幅度的实现了。
首先是高层建筑,翠华山一带,毕竟地段有限,所以在房屋的建筑方面,陈丰选择了高层建筑。
其次就是各种教学设施也均需要他去处理,当然这些问题他只是安排了福利的下人去置办,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他的书院里有和其他书院完全不同的地方。
在陈丰的书院里,不仅仅只是一些学术性问题的讨论,更多的还是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包括铁匠,厨艺,木匠一类,在华东书院都可以学习。
面对这
一点,很多人心中不解,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技术性的分院是招收不到学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众人认知之中的真理,包括李世民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传出来之后还刻意派遣李公公前来问话。
“李公公今个怎么有功夫来我这儿了?”陈丰笑盈盈的问道。
“这不是见大司农这边热热闹闹的,陛下刻意命我来问问,看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李公公亦是笑着回应,面对陈丰的时候,李公公总觉得比其他人更加自在,即便那些人同样受陛下重用,但他还是不由自主的摆着腔调,唯有面对陈丰的时候,好像言谈之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