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尘埃落定,时间已到午夜时分。灵帝的寝宫内火把通明,大将军何进在袁绍、袁术、曹操、淳于琼的簇拥下,志得意满地步入宫中。
周边的将士们看到大将军,都兴奋地高呼着:“大将军!大将军!”仿佛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何进志得意满的哈哈大笑,狂傲地喊道:“有功皆赏,有功皆赏!”那声音中充满了自负与张狂。
他那不可一世的姿态,仿佛将整个皇宫都踩在了脚下,全然忘记了这一切背后的艰难与付出。而他身边的袁绍等人,也纷纷迎合着他,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容。
何皇后和刘辩看到何进的到来,脸上也露出了一丝释然的微笑。而十常侍则躲避在何皇后的身后,看着何进,眼中既有惧怕,也有庆幸。
他们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保护皇后和皇子,让何进没有动手的机会。现在有皇后和皇子这层保障,反而成了他们的护身符,让何进无法轻易对他们下手。毕竟,在这皇宫之中,皇后和皇子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何进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何进却懒得理会十常侍,在袁术、袁绍的不断撺掇下,他开始与退守殿内的董太后和董重进行商议。
双方在商议过程中争执不休,各有各的意见。何进坚持自己的提议,即不再追究他们今日反叛和动乱的行为,要扶持刘辩登基称帝,同时尊董太后为太皇太后,而董重需收回兵马权力,但仍可保留骠骑将军的职位。
董太后和董重自然不愿意轻易妥协,他们认为何进的要求过于苛刻,董太后提出要保留一定的权力,董重也表示不愿意轻易交出兵马。但在何进的强势以及袁术、袁绍的劝说下,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这个结果。
而这时,何皇后在十常侍的撺掇下,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要求董太后在被尊为太皇太后后,不再插手后宫的政务,并且让董太后退守到她的宫殿以内,双方互不干涉。
何进听了何皇后的话,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董太后和董重则面露愠色,但在当前形势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反驳。
最终,三方在这事情上达成一致,局面似乎一下子缓和了下来。然而,空气中仍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各方势力的博弈仍在暗暗进行。
何进微微眯起双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他看似平静地与董太后和董重商议着,实则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董太后虽然表面上应承了下来,但她那锐利的眼神中透露出不甘与愤恨,她的手指紧紧攥着扶手,似乎在暗暗蓄力,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董重则站在一旁,眼神闪烁不定,他在权衡着各方的利益,心中也在谋划着应对之策。
何皇后则坐在一旁,看似温顺地听从着何进的安排,实则内心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她不时地瞥向董太后,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与防备。
而袁术和袁绍在一旁看似沉默不语,实则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们的眼神中时不时闪过一丝狡黠,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博弈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刘辩看着眼前这荒诞的一切,目光越过无人问津的卢植一行人,落在那场上热烈讨论、讨价还价的身影上。又看向躺在龙床上,已变得冰冷、毫无气息的灵帝,只觉得这一切是如此可笑。
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他才是未来的继承人啊,却在这三方势力中被完全忽视,没有一个人来询问他的意见。他不知道这种如同傀儡般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就这样,三方竟然能够平静地坐在一起来商量灵帝的发丧事宜,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各方势力的较量仍在暗中进行,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变数…
天色破晓,洛阳城中,沉闷的钟声缓缓敲响,那声音仿佛穿透了整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宣告着汉帝驾崩的悲痛消息。钟声回荡在大街小巷,惊扰了城中百姓的平静生活。
皇宫内,一片缟素,白色的幔帐随风飘动,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朝臣们身着丧服,面容凝重,恭敬地排列在大殿两侧。灵堂中,汉帝的灵柩置于中央,上面覆着华丽的锦缎,四周摆放着无数的祭品。
嫔妃们哭声哀婉,声声泣血,她们用泪水表达着对皇帝的思念与不舍。太监和宫女们也都低头默哀,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洛阳的街市上,百姓们纷纷驻足,默默垂泪,他们心中怀着对汉帝的敬意与怀念。一些店铺也放下了营业的幌子,以示对皇帝的哀悼。
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汉帝的发丧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仿佛整个洛阳城都在为这位逝去的帝王默哀送行……
——分割线——
随着灵帝的驾崩,刘辩登基。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何进和世家大族无疑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何进,这个原本就权势熏天的人,此刻更是陷入了癫狂的状态,权力在他手中疯狂地膨胀着。
而世家大族们,在何进这个草包的耀武扬威之下,更加肆无忌惮地明目张胆地汲取着大汉的一切资源。参与其中的袁绍、曹操、袁术等人,也都因各自的“功劳”得到了封赏。
十常侍因为在宫变中他们呈上了“投名状”,获得了何皇后的信任。何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