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魏元忠一大早步入公廨。
“魏郎中……”
“魏郎中……”
“魏郎中……”
大多官吏见到魏元忠都会顿足,热情的行礼打着招呼。
魏元忠作为科举改制后第一批进士,属于第一波吃螃蟹的存在。第一批天子门生,备受瞩目。
同时还有陈青兕学生的这一层身份,魏元忠在晋升的道路上也没有人卡着他,与之为难,自身又是极有才华干略。
这类人的升迁毫无疑问是一帆风顺的。
有才,有人庇佑,所干的事,都会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在官场上混迹,最怕的就是寂寂无名,藏身于暗处。
基层官员太多,功绩也容易便宜上司,以至于某些人在一个岗位上蹉跎十几二十年,依旧不得晋升。
魏元忠这样活在聚光灯下的官吏,只要有能力是不愁晋升空间的。
八年时间,魏元忠便连胜数级,已经是吏部郎中了,在吏部有了自己的根基。
魏元忠来到自己的办公署,打算处理手上的事务。
这大战结束,也是吏部忙活的时候。
打仗表面上是武人的事情,但各种后勤调度,物资安排,兵役的管理,各地政府官员的协助配合。
这一切都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关键。
兵部的责任是武将军功的考核升迁,对于这些文官的晋升考核,自是吏部负责的。
魏元忠最近手上的事务都关于此类官员的晋升。
唐朝尚武,只要涉及军事方面的功绩,晋升的力度都是相当大的。
也是因为如此,地方官员遇到这方面的事情都会积极参与其中,也因此唐军对外战争,后勤方面是极少出现问题的。
魏元忠文武兼备,也是一个向往战场的文官,为此还特地跟江融学习兵术。
在这方面很是重视,依照常理,各处参与大战的官员都授予极高的评价,最次也是一个乙等。
不过魏元忠这里的评价并不作数,只是代表吏部的意思,还需交给宰相审核。
得宰相同意,上表皇帝批阅,方才作数。
不过现在这种小事通常是武皇后负责的。
尽管庙堂上多有争议,但武皇后辅政,批阅奏章一事已经得到大多人的默许了。
不少人想通过找茬来恢复乾纲,但武皇后的能力确实也非同小可,竟没被抓住一次小辫子,百官只能默许此事。
用了一个上午,魏元忠将手上的事情处理好,放置于一侧的木盒中,自有胥吏将之送到宰相的议事厅。
午休之后,魏元忠来不及休息,开始研究吏部的改革。
吏部的改革早已迫在眉睫……
任何制度都需经历逐步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吏部亦是如此。
在显庆二年,时任吏部侍郎的刘祥道便说:今之选司取士,伤多且滥。每年入流数过一千四百,伤多也。
古代王朝把官员分成九品,九品以内为流内,九品以外为流外,入流是由流外升入流内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冗员的意思……
但与宋朝的那种冗官不同,宋朝是为了拉拢读书人,无限制的吸纳士人,造成了冗官、冗员的迹象。
而唐朝是因为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唐经隋末动荡,人口大减。国家庶事草创,兵革新定,士不求禄,官不充员,以至于出现一官身兼多职的情况。
现在天下承平既久,人才井喷,而官阙制度还在沿用早年的制度,形成了坑少萝卜多的情况。
所以吏部的官职改革是必然的情况。
只是这种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摸索推行实验。
这也是改革必须经过的步骤。
如陈青兕那样一下子就给出制度的完全体,那纯属开挂犯规的行为。
吏部上下都知道需要改革,但怎么改,从哪里入手,还没有理出一個头绪。
魏元忠曾请教过陈青兕。
陈青兕不僭越掺和吏部的事情,但是自己学生请教问题,还是吐露了一二先机。
陈青兕科班出身,对于古代官制自然有一定了解。
唐朝吏部改革要一直拖到西域的裴行俭立功回京,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
他总结前辈的经验,主持了吏部的改革,以举人自代和长名榜为中心,辅以铨注等法规,完成了吏部的改革。
长名榜、铨注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但是很符合这个时代。
后世的一些制度确实会比现在更加完备,但国情不一样,会导致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
陈青兕以裴行俭的举人自代、长名榜、铨注为基础,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定了一套方案。当然他没有一股脑的交给自己的学生,而是吐出一点,给他消化,一步一步慢慢来。
魏元忠就在研究这东西。
直至胥吏将送去议政厅的公文驳斥了回来。
魏元忠也没有在意,公文被驳斥是正常流程。
宰相有宰相的考虑,下面的人依照上面的意思调整便好。
魏元忠打开了木盒,脸色却是微变,木盒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公文,数量竟与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