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世之谜
关于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这一说法,最早始于北宋末年范致明主编的地方志《池阳记》。此后南宋严有翼编着的《艺苑雌黄》、南宋周必大编着的《二老堂诗话》等着作均依据《池阳记》作了上述记载。然而,后世考证其不可信的依据众多。杜荀鹤在诗文中明确表示自己出身 “寒族”,如在《寄从叔》中悲叹道:“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表明自己的父族、母族和妻族都无人在朝中做官,一直是平民布衣。同时,杜荀鹤中进士后,其同窗好友顾云为其作序,序中未提及杜牧与杜荀鹤的父子关系。此外,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杜牧的污蔑,且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此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相隔时间久远,可信度极低。
(二)科举之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才华横溢,却在科举之路上历经坎坷。他数次上长安应考,均名落孙山。晚唐局势动荡,科场腐败,中举者大都为公卿子弟所把持。杜荀鹤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仅凭才情与苦读很难及第。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 “一入烟萝十五年”,过着 “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 的生活。终在大顺二年(891 年)登进士第(第八名),但此时他已 46 岁。虽中进士,却并未获得实际官职,只得带着愤懑回到家乡。
(三)仕途波折
数年后,杜荀鹤应宣州节度使田頵之招,当上从事。天复三年(903 年),田頵起兵叛吴王杨行密,派杜荀鹤到大梁与朱温联络。不久事败,田頵被杀。杜荀鹤遂留朱温处,受到赏识。后梁元年(907 年)朱温称帝,杜荀鹤被拜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然而,他获官职时已患重疾,“旬日而卒”,因此唐史上有 “五日翰林” 之称。杜荀鹤的仕途可谓充满波折,历经艰难才获得一官半职,却又因重病匆匆离世。
二、诗歌成就
(一)宫词佳作
杜荀鹤的《春宫怨》被后世文人评价为宫词第一,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诗开篇以宫女之口,述说着因美貌被选入宫中的不幸,“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宫女对着镜子却慵懒无比,只因深知即便美貌,在宫中也难获恩宠。“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进一步点明了宫女的无奈,容貌并非得宠的关键,那又何必梳妆打扮。“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两句将笔触荡开,描绘出一幅春和日丽的美景,与宫女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反差。春景越迷人,越映衬出宫女的愁苦。最后,宫女回忆起未入宫前采莲的快乐时光,与如今的困境形成强烈反差。此诗在艺术特色上,运用比兴手法,以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作者自己怀才不遇,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手段。语言清新通俗,情感细腻深沉,虽全篇无 “怨” 字,却将宫女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现实写照
杜荀鹤的部分作品如《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反映了唐末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在《山中寡妇》中,诗人描绘了一位丈夫死于战乱的寡妇,孤苦一人逃进深山茅屋,却仍逃脱不了残酷的赋税徭役。“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即便田园荒芜,官府依旧强征赋税。“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生动地展现了寡妇艰难的生活状况。这首诗通过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透视了晚唐社会民生凋敝的真实面貌,语极沉郁悲愤。《乱后逢村叟》同样深刻地描绘了战乱后农村人民遭受的沉重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三)诗歌特点
杜荀鹤的诗歌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还充满禅理。如《小松》一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树在深草中被埋没,长大后才被发现高出蓬蒿。这正如诗人自己,出身寒微,才华横溢却不受赏识。直到有所成就时,人们才认识到其价值。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又如《赠质上人》虽未有具体诗句呈现,但可推测此诗也应体现了杜荀鹤诗歌的禅理特色。他的诗歌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美。同时,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充满禅意,给人以启迪。
三、文学贡献与历史评价
(一)文学贡献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其意义重大。在唐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杜荀鹤希望通过诗歌向朱温传达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理念,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尽管一开始这首诗未合朱温心意,但也展现了杜荀鹤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试图以诗歌影响统治者,为百姓谋福祉,这种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他的诗歌与白居易写讽谕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