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歌>都市言情>面人儿精> 第13章 从洋鬼子到洋掌柜到洋大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从洋鬼子到洋掌柜到洋大人(1 / 3)

果然载汇是对的,虽然号称是元旦年初一,可这赶集庙会还真就开在土地庙。

京城土地庙多,但能开庙会的也就是金甲土地庙。

这庙在京城土地庙界名声最大,可门脸儿却最小,就坐落在垂则胡同,这是民国后改的名儿,嫌其原名不雅,在前清叫追贼胡同。

民国就是这样,一切新气象,不但要过新历新年,胡同老名儿也得改,哪怕你从明朝叫到大清,一声令下还得改。

这庙能有大名气,还有个趣闻。

这小小的土地庙原本是个关帝庙,香火一般,信徒也只是附近居民,,在大明末年,李闯攻城最急的时候,这儿有个叫王四的更夫,喝醉后溜达到土地庙前,不知怎么的,就把关老爷的黄袍扯下披到自己身上,还把提着那把青龙偃月刀,到处嚷嚷“闯贼胆敢进城,就活劈了他”,一时间老百姓纷纷传言,关圣帝显圣保佑大明。

那时闯军大将刘宗敏已经攻破阜成门,一马当先就要直奔紫禁城,看到个黄袍大刀将,在听周围百姓说是关老爷显灵,这农民起义将领虽然作战勇敢,却都迷信鬼神,一下子自刘宗敏以下都竟然不敢上前。

王四喝多了发酒疯,见刘宗敏的队伍前来,非但不跑,反而提刀追上去,吓得刘宗敏拨马就往胡同钻,后来李自成不信邪,派兵上前,这才发现是个醉鬼更夫,于是一刀枭首了事。

之后顺治临朝得知此事,为收买人心,便说王四乃大明忠臣,理应表彰,于是下令重修庙宇,封王四为本地土地爷,还给塑了全身披挂金甲的像,王四本是小小的更夫,活着时吃苦受难,死后却配享关帝,所以此庙便叫做金甲土地庙。

而吓得刘宗敏掉转马头逃窜的那条胡同也就叫了追贼胡同。

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四显灵,大清国国祚200多年,附近倒是变得越发热闹,沿街都是铺子,每月还有庙会。

载汇牵着金溥佑的小手徜徉其间,一路下去,耍狗熊的,撂临时搭棚子唱戏的,金皮彩挂,平团挑柳应有尽有。

相比下来,倒还是金溥佑显得沉稳,载汇兴奋异常,仿佛从来没来过似的,可站在摊儿前,他又能准确的说出其中关节奥妙所在。

金溥佑吃着糖葫芦,听着撂地说相声彼此拿对方爸爸开心,世界又回到了他理想中的状态。

12岁的孩子眼里,只要这样的日子能维持下去,哪怕天塌下来都无所谓。

“嘿,溥佑啊,快看看这是什么?”载汇牵着他往一处人多的摊位而去。

金溥佑个子小,抬眼只看到前面都是人腿人屁股,载汇则不停的和人打招呼,这才带着他挤到内圈。

顿时金溥佑的眼睛被吸引住了。

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

一个展开的大马扎,大员有两尺来高,马扎上坐一个人手艺人坐在上正专心致志的捏着面人儿!

他是个开盖的箱子,里面摆着各种上好颜色的面团儿,各色小巧的工具一字儿排开,箱子上面架着个小小的玻璃柜子,里面摆放着各种成品。

那箱子外侧挂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大字“面人儿林承做面人坚固耐久”。

金溥佑立刻走不动道了。

要说这位的手艺真不错,玻璃柜里摆着的面人儿可真不少。

而且都是好东西,金溥佑记得面人儿李当初说过,面人儿的好坏全看底,如果面人是插在个小竹棍儿上,让人拿着的,那只能说是赶工的活儿,颜色漂亮,形象也挺逼真,但这是用来哄小孩子的。

真正赚钱的好货色,从外面是看不到竹棍的,是直接站在纸托子上。并且都是成套的,比如八仙过海,四大金刚,五福捧寿,最差的也是三英战吕布。

这样一套玩意儿,碰到好主顾,叫价一块大洋起,尤其是那些旗人遗老遗少,前清时,他们是是面人儿的消费主力,但到了民国,没了铁杆庄稼的旗人比落地的凤凰都不如,有点家产的也都被掏空,没家产的就更苦了。

但少了这些人又多了新的客人,尤其是这些年民国了,改良了,京城的西洋人多了起来,不光是洋和尚洋尼姑以及外交人员,现下洋行一家家的开起来,里面用的可都是洋鬼子。

此刻,有俩洋人站在面人儿林的摊位前。

年纪都在20出头的样子,男的西服革履披着毛呢大氅,年纪轻轻却留着络腮胡子还拄着根文明棍,最让大伙眼睛瞪得溜圆的是,边上的洋婆子,眼珠比翡翠绿,头发比蜜蜡黄,尤其这个鼻子可家里的玉山子都高,光长这样也就算了,毕竟皇城根儿脚下的子民,谁没见过几个洋人?

关键是这洋婆子毫不害臊,光天化日之下,就勾着那男洋人的胳膊,男女大防是一点儿都不要了!

此刻。两人正叽里咕噜的不知道在说啥。

面人儿林看上去三十七八的样子,相貌粗犷,身上裹着破棉袄,盘得扣子都散了,也不去缝补,用宽板腰带一扎,踢着光头,浓眉大眼的,可手却灵巧的很,只见他用一根小牙签,连碾带抹,三两下,就做出个老寿星的头像来。

但他明显有些紧张,金溥佑以前见过面人儿李做做活计的时候,根本是头都不带抬的,一门心思干完活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