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只有新棠和阿贵吃得心满意足。
饭毕,太子交待了应缓几句,人就离开了。新棠扒着窗户往下面看,见他骑着来时的那匹马往另一个方向去了,转头疑惑问应缓,“殿下不回宫吗?”
“殿下有公务在身,吩咐咱们先回。”
哦对,建安帝拟的圣旨还没宣,这一件一件的事堵着,她倒把这件事忘记了,话说她也没见太子手里有圣旨啊。
太子本来打算先去司徒府,司徒府近,可走到一半又临时改了主意。一路纵马飞驰到达耿府的时候,不出所料的在府门外看到了司徒府的马车。
耿府乃是百年世家,门口牌匾上的大字还是先帝爷刚登基的时候赐下来的。笔锋苍劲,嘉奖良将,是南岐的头一份儿荣耀。
看门的护卫没见过太子,见他一步步上了台阶,警惕的上前阻止了他,直言说要去通报。
皇城里的各家没有秘密,司徒将军和耿将军私自发兵的事情这会儿估计都传遍扶临了,若非如此,两家也不会这么着急的聚在一起商量主意。
风声鹤唳之际,小心为上。太子点点头,并未和他计较,从袖中拿出了圣旨静静等在外面。
不一会儿,厚重的漆桐色大门缓缓打开,门内密密的人群显露出来。
为首的是耿家的老太太,头发花白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等命妇礼服,右手拄着一根柏树根雕成的手杖,被两个衣饰庄重的妇人搀扶着站在门口。
两个妇人的眼角还红着。
再往后就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的眼中的情绪或新奇或紧张,却全然没有对朝庭的怨恨以及对生活的忧虑。
可见耿家家风清正忠直。
耿家老太太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二早年间跟着耿老将军上战场,在和北方夷狄那一场战役中壮烈殉国,耿老将军白发人送黑发人愧对妻子和儿子,生生在边关驻扎了两年才回家。
老大和老二去世的时候,还都年青,尚未娶妻,三儿子耿自忠也就是现在的耿将军只和现在的太子这么大。
耿自忠当年是扶临城里出了名的玉面小郎君,风流倜傥文采斐然。经历了丧兄打击之后,一夜间长大,弃文从武,代父兄长上了战场,承担起了光耀家族的重担,誓要将北夷人永生永世封在关外。
耿家一门,男人在外浴血奋战守卫疆土,把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妇孺留在天子脚下以求安稳生活,偏偏这一点希冀也不尽如人意。
太子心中喟叹,到底是皇家亏欠了耿家。
耿老夫人见来人竟是太子,那双苍老的眼睛里明晃晃的升起了希望,忙蹒跚着上前准备行礼。
太子上前一步制止了,“老夫人不必多礼。”说着命人搬来了椅子,旁边的人扶着耿老夫人坐下之后,他才缓缓开口,清冷的声音里透着一丝安抚,“耿将军忠君爱国,急南岐之所急,陛下和百姓皆感念其恩德,老夫人您无需太过忧心。”
这话一出,耿老夫人那双尚且清明的眼睛显而易见的亮了亮,颤声吩咐身后的小儿子,“自朝,快,快去把你父亲从床上扶起来接旨。”
耿自朝是耿老夫人的小儿子,老来得子身子又弱,身量看起来和耿府的大公子差不多,太子竟一时没认出来。
不一会儿,耿自朝便扶着耿老将军出来了,耿老将军身子一向硬朗,若不是此次在朝堂在和建安帝据理力争背过气消停了几天,眼下怕是要让人收拾行囊北上了。
太子见人都来齐了,这才开始展开明黄的绸缎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蛮夷数次犯我北境,扰我南岐民不聊生,今感念先祖功德,特命耿自忠、司徒烈远率五万大军赴北境支援,扬我国威,钦此。”
司徒明的夫人当下就哭出了声,也顾不上什么体面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痛骂起司徒烈远来,“自从我十五岁嫁给司徒明,又当嫂子又当娘的把他拉扯大,现在倒好,臭小子翅膀硬了一声不吭就敢干这种杀头的事情,兄弟俩就没一个省心的。”
耿夫人又何尝不担心,这两人自知此次是犯了杀头的死罪,家里上上下都瞒的严严实实,唯恐牵连了家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耿夫人早就做好了随夫而去的准备,只是放心不下孩子。男人全了爱国之心,受苦的都是女人罢了。
眼下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两家妇人泪水涟涟的互相安抚了好一会儿才渐渐停歇。
耿老将军上前把圣旨接到手里,深深的伏下身去,“老臣谢圣上恩典,谢太子殿下恩典。”
太子虚虚一侧身子,看着地上喜极而泣,一幅劫后余生模样的两家女眷,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道,“忠臣良将,我南岐必不负之。”
语声淡淡,却分外深厚有力。
耿老将军久久的跪在地上,太子走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抬起了头。耿夫人和耿自朝守在他身边把人扶了起来却见老父眼睛通红,望着太子的策马而去的背景感叹深沉,“我南岐终于有救了。”
北上途中,正在路上东躲西藏的耿自忠、司徒烈远两人终于不用趁天黑赶路了,收到建安帝旨意的时候,当下摔了碗,重整军队,加速向北境赶去。
祭典之后,民间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