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城下的赵氏所部并没有三万的数量,看着顶多也就两万左右。
那么,赵氏剩下的部队在哪?他们在“邯郸”以北各处城邑驻扎保证退路。
范吉射和中行寅带到“邯郸”的部队没有十万那么多,充其量也就五万。
两个家族的部队更多是分成各路,有的从“邯郸”绕道到晋国东部,再迂回插向晋国的北境;有的则是在光复“随”等地后直插“棘蒲(石家庄)”区域,一致要做的事情就是切断赵氏的退路。
五万打两万?不,还要加上邯郸氏的近万部队,以范氏为首的联军兵力是赵氏的三倍之多!
第一天的交战因为夜幕的降临而结束。
若是在其它时代,或许会搞夜袭什么的之类。
在当前年代则是没有那么多花样,赵鞅派出骑兵埋伏都算是不讲规矩了。
为什么有“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说法?
在春秋时代,列国进行的是一种“君子之战”的打法,不止会避免在战阵上杀掉对方的贵族,想俘虏贵族还需要递上一块玉。
敌我双方列阵而战,一方不敌败退跑出五十步之外,胜势一方的士兵就不会再追了。
结果跑了五十步的败兵,他们看到己方同伴竟然跑出去一百步之远,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气,会嘲笑那些跑一百步远的同伴。
还有更离奇的事情,比如败兵一方在逃跑时车坏掉,胜势一方会帮忙修车,再催促败兵一方接着逃。这个绝对不是什么虚构,不止一次发生在列国的交战之中,多次被史书所记载。
交战时,还会严格要求军队不准破坏敌对国家的生产设施,不许随意抓捕有归属的人口,等等。
这一切只因为春秋中后期发生的战争无关国祚存亡,要的是打服对方,迫使其岁岁纳贡,算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征服”之战。
到春秋晚期,很多交战规则其实是变了,不变的是中原爆发交战的话,作战方式依旧讲究堂堂正正。
倒是南方楚国、吴国、越国爆发的战争从春秋中期就开始搞无所不用其极,到了春秋晚期什么设伏、水攻、火攻之类已经玩得很溜。
一夜过去,在“邯郸”周边交战的敌我双方果然没有玩点什么新花样,他们一致在凌晨就开始生火造饭,东方出现第一缕阳光则是大军出营列阵,等待新一天交战的开始。
最终,智宵还是没有派人前去面见赵鞅告知有援军抵达的消息。
在“邯郸”的交战不会那么快结束,开打的第一天智宵就那么搞,或许会让赵鞅生疑?
再则,如果智宵告知赵鞅援军就要抵达,结果压根没有什么援军,一旦赵鞅如同“前两次”那般在战败后成功逃脱,该会是对智宵多么恨之入骨。
新的一天,智宵等智氏的人仍旧作为看客,远远地观看赵氏与范氏、中行氏、邯郸氏的将士进行拼杀。
如果智宵是第一次穿越,首次看到双方合起来七八万大军摆开阵势厮杀,一定会被浩大的场面所震撼到。
然而,智宵“前一世”没少参与这种大场面,不会在旁观时发出多余的感叹。
“跟‘过去’没有多大区别,赵氏兵力少,战斗力却是胜过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没有出现意外的话,赵鞅还是会等收到后路遭受威胁消息,才会选择撤军。”智宵看着远处的杀斗场,心思却是不在那边。
话说,智宵为什么会来到“邯郸”观战呢?因为他在犹豫某些事情。
这一件事情关乎到赵鞅的生死,乃至于会决定赵氏的存亡。
发生在“邯郸”城外的交战持续了十一天,同时也是在这一天,智宵从当地离开,回到了“壶口”这一座关隘。
“赵军原定后路已失,赵鞅退兵必来‘壶口’。宵万般犹豫,是否开关使其逃脱。”智宵说话的对象是智果。
范氏、中行氏等联合起来的家族,他们在兵力的数量上远远超过赵氏,只是双方的战损比有点不好看。
赵氏投入两万左右的兵力,赵鞅决定撤军的时候,手头还有不低于一万六千的战力。
倒是手头原本有六万左右兵力的范吉射,打了十一天竟然折损进去近万人,双方战损比达到了1:2.5的差距。
智果眯起了眼睛,说道:“宵以为此次内战,赵氏必为获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