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天就商议出结果呢?
几位卿大夫和那些后面被招呼过来的公族封君、异姓贵族,他们没有料到的是晋君午会在今天彻底摆烂,并且还闹得大家非常难堪。
后面的气氛一直维持在尴尬之中,到了傍晚众人才出宫城。
智跞和韩不信并肩而行,两人低声交换着意见。
在智跞与韩不信后面,跟随着两家各自的附庸贵族,张氏和解氏自愿或被动也只能站队。
跟随智跞和韩不信的附庸贵族数量多达三十七人,其中属于智氏的附庸二十四家,剩下的便是韩氏的附庸
魏侈也有属于自己的附庸贵族,数量方面不算少,加起来有十六人。
跟在赵鞅身后的附庸贵族却是只有五人,显示出了赵氏的虚弱。
不是赵鞅只有五个附庸贵族,主要是内战期间战死了太多,剩下的大部分被直接吞并进入赵氏,等于连附庸都没得当,成为了养份。
附庸虽然是附庸,可是仍旧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遭到吞并真的就是连渣渣都没有能够剩下。
要出宫门的时候,赵鞅先跟魏侈打招呼,再一起来到智跞和韩不信身前。
赵鞅沉着脸说道:“正卿,卿位之事不宜再拖!”
然后呢?
倒是说啊!
智跞才不会因为赵鞅那么轻飘飘的一句话更改本来的主意。
甚至连韩不信和魏侈都在用莫名其妙的表情盯着赵鞅看,怀疑赵鞅是不是被晋君午那一出搞昏了头,跑来要求智跞做那干这的。
难道是因为智跞以往的软弱,让赵鞅心中对智跞的印象太过根深蒂固,以为态度强硬一些就会让智跞认怂?
不至于啊!
以前是智氏实力处在一种平平无奇的状态,乃至于有点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现在的智氏不一样了。
智氏大肆夺占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获得大批的城邑与人口,资源更是多到不好计算。
在继承人方面,智氏的智申依旧显得平庸,耐不住有智宵顶了上来。
这样的智氏肯定还有弱点,问题在于不是当前的赵氏所能抗衡,别说智氏还有韩氏这家盟友了。
赵鞅像是在掏心窝子那般,坚决而又哀痛地说道:“卿位悬而不决,必定再生祸端。鞅以为正卿绝无力荐张进明、解盈就任卿大夫决心,亦不愿范吉射、中行寅重得卿位,由智氏、韩氏择人就任卿大夫亦非二位所愿。既无卿位人选,何故一再拖延,不如裁撤,免生事端。”
这算是赵鞅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一个总汇,算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目的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看似讲得有道理,仍旧不改霸道本质。
智跞脸上全程带着微笑,可是无论赵鞅说什么都不愿意搭话。
继续拖下去是极有可能会生出祸端,例如再让晋君午作妖,或是演变成公族封君与张氏、解氏之间的争斗。
更重要的是卿位继续空悬,真的要让范吉射和中行寅洗白了的话,赵氏白死了那么多人不提,汤一口都没有喝到,未来还要继续面临范氏与中行氏的联合敌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一场内战就要爆发了。
“不信?”赵鞅眼见智跞这边软硬皆走不通,目标放到了韩不信身上。
“此事自有正卿做主。”韩不信一脸笑呵呵,立场却无比坚定。
这一下不止赵鞅看不懂韩不信,连带魏侈也深感困惑。
韩氏只是跟智氏结盟,又不是智氏的附庸。
韩不信这是被智氏拿捏住了什么痛脚,还是智氏给韩氏的好处太大,才让韩不信的立场那么坚定?
“几位,且听我一言。”魏侈本不想说话,事情的进展却很不对味。
目前魏氏处在中立的立场,无论智氏、韩氏,还是赵氏这边,双方哪怕是假装都要装得会很重视魏氏的意见。
魏侈先是叹息了一声,再说道:“卿位之事若无结果,内乱便无平复可能。内乱一再不止,届时非独有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鲁国出兵来犯。西之秦国,南之楚国、吴国,皆有来犯可能。”
先期出兵干涉晋国内乱的几个诸侯国,除了齐国之外,其余诸侯国都已经再次服软了。
而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鲁国之中,对晋国威胁最大的恰恰就是齐国。……